华曙高科

  • 人气: 417
  • 点评: 0
  • 简介: 湖南华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著名3D打印科学家许小曙博士于2009年10月在湖南长沙成立
  • 网址: https://www.farsoon-cn.com/

网站介绍

湖南华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著名3D打印科学家许小曙博士于2009年10月在湖南长沙成立。公司秉持“自主创新、开源共享”理念,瞄准产业化应用持续开展高质量自主创新,不断向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持续推进创新、创业、创造,成为中国增材制造行业头部企业。

公司拥有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增材制造领域工程研究中心——高分子复杂结构增材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公司“工业级3D打印系统” 成为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公司在北美、欧洲设立了全资子公司,自研增材制造装备与材料销往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航空航天、精准医疗、汽车产业、精密机械、精细化模具以及尖端教育科研和消费品等领域,均实现了广泛的应用,是全球集装备研发制造、材料研发生产、控制系统、软件、技术服务支持为一体的增材制造企业。
截至目前,华曙高科在全球客户端累计装机量已突破650台,这是华曙高科在增材制造领域实施持续自主创新助力产业化战略的跨越式里程碑,标志着华曙高科跻身全球粉末床3D打印设备细分市场的领先品牌。
公司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增材制造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水平装备研制。
公司突破增材制造领域系统软件“卡脖子”问题,自主开发全套工业级增材制造装备软件系统,掌握全套软件源代码,为增材制造整体装备的自主可控与持续创新提供支撑。
公司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工信部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工业强基工程项目、湖南省五个100重大产品创新项目、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级重大/重点项目课题,在高性能工业级增材制造装备、专用材料及工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众多突破,牵头或参与制定了10项增材制造技术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共拥有发明专利129项,实用新型专利118项,外观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34项。拥有开源可定制化的20余款金属、高分子工业级增材制造自主装备及近40款材料,包括:面向高效工业制造的大幅面打印、高性能高分子增材制造设备HT1001P(1000 mm *500 mm *450mm),该设备是德国宝马3D打印工厂部署的中国品牌主力生产级增材制造设备;针对我国航空航天需求定制化研制并批量列装的大型金属增材制造装备FS621M(620 mm *620 mm *1100 mm);打印效率赶超国际品牌的高分子光纤激光烧结系统(Flight技术)等。在全球范围率先构建了集装备、软件、材料、工艺及应用技术于一体的工业级增材制造自主创新完整技术体系。
公司坚持提升自主创新高性能增材制造装备性能与技术能力,助力扭转高端制造“卡脖子”困局。系列自主装备已广泛服务于航空航天、医疗、汽车、模具、教育科研等行业和单位,参与和支持多项国家重点型号工程研制,在解决产品“功构一体化设计”、“低成本、短周期研制”、“新产品一体化快速制造”等方面取得巨大突破,对加快推进航空航天等领域重大任务建设、集中攻克 “卡脖子”难题提供了重要支撑。
公司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赋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市场和产业化为导向,充分整合产业全链条资源,持续推动成果转化与多行业融合应用,与一汽大众等领先的汽车主机与零部件厂商开展基于3D打印的零部件优化设计、研发验证及小批量制造研究与实践,赋能汽车工业跨跃发展。
在医疗健康领域,与湘雅医院、上海九院、北大口腔医院、华西口腔医院、爱尔创、派瑞义齿等开展3D打印数字化辅助医疗、3D打印个性化植入物、3D打印义齿支架研究与应用。多孔型椎体融合器成为我国首个获得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上市的激光3D打印医疗植入物。
与中科院、上海交大、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在科研教育领域开展合作,为新材料、新设计、新工艺、新结构等创新研究提供开源增材制造装备系统及技术支持,共建增材制造创新生态。
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布局北美和欧洲研发中心、并设立全资子公司,引进海外技术与管理高端人才,与德国巴斯夫(世界500强、化工巨头)、德国西门子(世界500强、电子电气业龙头)、法国空客(世界500强、航空巨头)、瑞士欧瑞康(世界知名材料企业)、美国欧特克(全球领先的软件公司)、阿珂玛(全球知名化学材料公司)、英国AMT公司、德国雷曼孚斯等知名企业开展技术及产业化合作,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激光选区烧结增材制造技术发源地)、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韩国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海外知名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充分推动公司自主创新成果在全球范围的产业化实施与推广,形成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自主增材制造品牌,彰显中国“智”造实力;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与全球创新及产业资源进行有效融合,推动传统制造数字化转型升级,拉动产业规模快速提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相关推荐